我来自农村,有一个好爷爷,爷爷是退休教师,他给我买过很多书,但相比起城里的孩子,我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当自己挣了两年工资以后,当有机会真正爱上读书以后,我知道能自由的读书是一种幸福,也逐渐希望能把这种幸福送给他们,尤其是我的乡亲。

我出生的村子不大,实际人口370多人,据说第六次人口普查报的是440人。村里人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坐在街上晒太阳聊天、扎在屋子里打牌玩麻将,近几年有了网络可能也有可以玩电脑游戏偷菜的,最简单的是看电视。村里也订报,比如《人民日报》啥的,不订不行。

我们那一片儿,村子与村子离得很近,有的甚至不超过一公里,眼力好的可以直接从村东头望见东边村里谁跑着去了茅房。

我想我以后能回家,办个私塾啥的,跟几个朋友讲过。但回去之前,我觉得要做些铺垫。

我的父亲初中毕业,和母亲一起在家务农,他们每天会找很多事来做,从不去耍牌玩钱,这种习惯在我身上就是我可以十几年都没有玩过扑克,搞了这么多年电脑IT,也从没玩过网游。

这几年收秋过麦因为机械化的升级变得简易多了,我想父母可以有别的工作来做,比如开图书室。终于,于建嵘教授的随手系列推出了@随手送书下乡 ,我征求了父亲的意见,而我的申请也很快得到了回应。

如果这个读书点一直办下去,到我七老八十返乡的时候,也就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了,见面问一句“你觉得《中国文明的反思》这书怎么样?”而不是“你吃了吗?”

想多了,谁知道会怎么样呢?但至少,可以像中国政法大学何兵说的:理想很丰满,虽然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