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河北解放 转发的@王诚的微博 研发推广土壤调理剂的事儿,顺手谷歌了一下,按照百科的解释,土壤调理剂可以理解为模拟有机肥料的人造替代产品,不过具体工艺我并不关心,是否划算也无所谓,我暂时还不回去种地。

我更关心的是我爸妈种的地一直就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好,关键就是上得多,这个上当然不是尿素化肥,关键还在于粪肥,第一年效果可能赶不上化肥,时间久了就显出来了。

舍得上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有足够久的土地使用权,一个是有足够量的粪肥来源。前者通过承包合同一经确认,而且看不到被铁路公路占用的迹象,田里偶尔拉几条输电线并不构成破坏性的影响;后者各家情况不一,十几年之前农村散养牲畜的情况很普遍,所以每家都能沤一池子粪,后来散户不行了,规模以上养殖兴起(三五头猪也算规模,呵呵),如果没有养牲口再想施肥就要花钱买了,除非种的是果树或者温室大棚等,否则没人愿意买粪。所以地的好坏直接受牲畜(主要是猪)养殖模式的影响。

回过头来,如果拓展一下,离开土地,对于农村原有的小经济形式,极不确定的经营权则是主要的问题,比如我看到芬兰小男孩自制果浆出售的故事,在中国就未必行得通。我父亲曾花上万元到山东学习酿酒技术及采购设备,后因县技术监督部门多次刁难而停止。其实一斤42度纯粮白酒的酿造成本仅仅1.6元,也很受周边乡亲的欢迎,邻村一家酿醋的也是同样的原因终止。

其实农村的好处就是原料就近,加工就近,安全可靠,保障就是乡亲中的信誉,这些东西是靠一个质量保障标签贴在一个外省的醋瓶子上替代不了的。

大众点评网那样的模式是不得已为之,面向的是极大流动的人群,但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有大众点评网,还应该保留乡亲点评。

如果再加上今晚看的关于《山坳上的中国》的文章,以及昨晚的《文本中的虚构——关于“黎城离卦道事件调查报告”之阅读》,农村实在是一个太需要滋补的地方。